曹谨(1787-1849),亦名瑾,字怀朴,号定庵,清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省沁阳市)人。道光十七年(1837)正月,任台湾凤山县知县。曹谨在台八年,挖渠圳、修水利,办文化、兴教育,御外侮、抗英夷,捕海盗、止械斗,为国家和百姓作出了重要贡献。《清史稿》《台湾通史》为其立传,称其为“一代循吏”。曹谨在台期间,秉持实干精神,贡献卓越,永载史册。凤山百姓为其建立曹公祠,香火不断。1992年重塑金身坐像,将曹公祠升为曹公庙,每年11月1日隆重举行曹公寿诞祭典,延续至今,影响深远。
沁阳市曹谨纪念馆以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曹谨墓为基础扩建整修而成,因曹谨字怀朴,故名怀朴园。2013年被河南省委统战部授予省级对台交流基地,是一座集宣传研究曹谨文化、收集曹谨文物资料、开展爱国教育、服务对台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馆。
近年来,沁阳市怀朴园以“硬件升级、文化赋能、交流合作”为抓手,持续完善设施、厚植品牌、拓展交流,全方位深化两岸文化交融,在提升园区影响力的同时,为促进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注入持久动能。
一、拉高标杆,着力提升园区硬件设施水平
自建馆以来,怀朴园主动作为,围绕曹谨文化,持续完善硬件设施,优化参观体验,营造浓郁曹谨文化氛围。修葺曹谨墓、曹谨公全身坐像,扩建墓冢祭拜区、曹谨生平事迹展示区。精致典雅的仿清式园林建筑、深厚的曹谨历史底蕴、开放包容的文化空间,使得怀朴园成为著名文化地标,2020年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2022年荣获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文博艺术空间网络人气奖”“文博艺术空间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
二、厚植内涵,精心打造曹谨文化品牌
为深化两岸文化根脉联结,怀朴园以学术研究为根基、文化活动为载体、教育传播为纽带,系统性构建曹谨文化品牌体系,让历史先贤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累计开展12批200余人次两岸互访考察,举办6届“海峡两岸曹谨学术研究会”,编辑出版《曹谨传》《一代循吏曹谨》等10余部研究著作,以史料夯实文化根基。举办祭拜仪式、书画巡展、豫剧《斗笠县令》等10余场展演活动,联合高校推出“曹谨文化”文创设计大赛,不断推动曹谨文化活化。编印《曹谨廉洁故事汇编》等宣传资料,开展“曹谨文化进校园”系列宣讲、爱国主义朗诵会,搭建新媒体矩阵发布作品200余条,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精神内涵向青少年和社会大众的深度浸润。
三、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交流窗口作用
怀朴园以曹谨文化为纽带,通过多元活动搭建平台、沉浸体验深化互动、主动作为拓展版图,打造两岸文化交流的沁阳窗口。先后举办纪念曹谨诞辰235周年美术书法作品展,组织海峡两岸共襄祭扫活动10余场,累计近200名台胞来沁交流,接待全国台联、孙中山同盟会、高雄两岸交流协会调研20批300余人,深入了解曹谨文化与两岸渊源,奠定文化交流基础。接待台湾太极拳参访团、高雄市河南同乡会等来馆参观、桃园市“乡亲河南文化参访团”祭拜曹公,观看情景剧《断金案》《曹谨修圳》等多项交流活动,沉浸式感受曹谨文化魅力,促进两岸深入互动。怀朴园积极“走出去”,应邀参加福建省长汀县举办的“海峡两岸汀台城隍祈福平安文化交流活动”,拓展文化交流版图。成功举办海峡两岸纪念曹谨诞辰237周年祭拜仪式,开启两岸文化交流工作的新篇章。
来源:沁阳市委统战部